【掌握機票撿便宜的黃金時機】歐美旅人實戰經驗教你如何輕鬆買到划算機票

當計畫出國旅行時,機票常常是最令人頭痛的一環。票價起起伏伏,變化莫測,總讓人心裡忐忑不安。我們常會懷著僥倖心態告訴自己:「再等等看,說不定會變便宜一點。」但這種猶豫不決,往往讓人錯失最佳的購票時機。

幾年前,我曾與 Google Flights 的團隊共進午餐,聽他們分享一項關於數千筆航班的研究。結果顯示,大部分機票即使降價,平均也只會便宜約 50 美元。也就是說,就算你「等到了」,省下的金額也有限。但若錯過時機,價格反而可能暴漲好幾百美元。

我自己也曾深陷在那種糾結的心態裡。過去,美國的部落客艾蜜莉(Emily)在籌備她與丈夫的義大利婚禮之旅時,為了買到「最划算」的票,三晚連續熬夜搜尋、對比價格、建立 Excel 表格追蹤變化。她期待抓住那個「最低價」的時機,卻最終錯過了一張直飛航班,只能買到一張價格高出百元、還得轉機的機票。她後來懊惱地說,如果當初能果斷一些,整趟旅程的準備會輕鬆許多。

現在的我,已不再讓這些猶豫與懊悔困擾。我建立了一套簡單而有效的訂票流程,30 至 40 分鐘內完成比價、選票、下訂,從此不再回頭檢查價差,也不為價格波動懊悔。

一開始,我會先瀏覽幾個專門發布特價機票的網站,例如 Going(前身為 Scott’s Cheap Flights)、Holiday Pirates 或 The Flight Deal。有時會碰上驚人的優惠,例如某次我在 Going 發現從芝加哥直飛東京的來回機票只要 425 美元,當下立刻訂票,替自己省下一大筆。如果剛好沒遇到特價,就接著往下走。

我接著會使用 ITA Matrix 這個工具,這是 Google 支援的一款進階航班搜尋平台。它雖然無法直接訂票,但能讓我清楚看出整個月的票價趨勢。像之前幫朋友查紐約飛巴塞隆納的機票時,就看到某天票價只要 404 美元,隔天就飆到 610 美元。這種視覺化的月曆功能,對掌握最佳出發日極為有幫助。如果預算允許,我也會考慮選擇像 United 這樣的傳統航空,雖然票價略高,但直飛、行李寬鬆、服務體驗都讓旅程更舒適。

然後我會打開 Skyscanner 來進行交叉比對,因為它同時涵蓋傳統航空與廉價航空,能找到更多元的選項。有次我就從 Skyscanner 找到一班 TAP 葡萄牙航空經里斯本轉機的航班,票價比 ITA Matrix 便宜了幾十美元。也因此我養成習慣:不只比一個平台,至少交叉對照兩三個網站,才不會錯過更好的選擇。

如果你的行程有彈性,也可以用 Google Flights 或 Skyscanner 的地圖功能,輸入出發城市,然後將目的地設成整個洲或國家,看看飛去哪裡最便宜。像我曾查過洛杉磯出發的機票,發現飛倫敦只要 340 美元,比飛巴黎或羅馬還便宜。這時我會評估是否改從倫敦轉機或搭火車到想去的城市。像在德國任教的好友尼克(Nick)就經常用這種方式節省交通費:他會先飛到荷蘭,再搭火車回柏林,省錢又順便欣賞沿途風景。

不過,這種轉機方式雖便宜,卻也有風險。必須考慮入境程序、重新托運、轉機時間等等。我通常只在能省下至少 150 美元,且兩段航班間隔超過三小時的情況下,才會採取這種策略。否則萬一第一段航班延誤,後一段機票就報銷了,保險也不一定理賠。

做完比價後,我會上各家航空公司官網再查一次價格。現在很多航空公司都會在官網釋出獨家優惠,例如免費選位、額外行李或額外積分。有時甚至票價比比價平台還便宜。不過這也非一定,因此查一下總沒壞處。

訂票之後,我有個小習慣:在 23 小時內再查一次票價。因為大部分航空公司都提供 24 小時內免費取消政策,如果我發現票價下跌,我就立刻取消原訂航班,重新下訂更便宜的選項。有幾次真的讓我賺到小確幸!

不過,就算之後看到更便宜的票,我也學會了不再後悔。旅行作家凱文(Kevin)曾說:「如果你花了兩週時間,只為了省下 30 美元,那其實是在拿自己兩週的生活去換一杯星巴克。」這句話我聽了很有感。

人生有太多事情值得花時間去投入。與其為了省一點錢反覆糾結,不如接受當下做出的選擇。因為最終,你所花的時間、精神、煩惱,很可能都遠遠超過那微不足道的價差。

所以我的建議很簡單:花 30 到 40 分鐘找一張價格合理、自己能接受的機票,然後就果斷訂票,不再回頭。因為你的旅程,早在你決定啟程的那一刻,就已經開始了。

留言